東路蓮花落與東路評?。ㄒ唬?/h2>
蓮花落等民間藝術(shù)的活動
原直隸冀東地區(qū)(今河北省唐山地區(qū)),北靠長城,南臨渤海,地處京沈走廊,水陸交通發(fā)達,工商各業(yè)興旺。不僅是魚米富庶之鄉(xiāng),而且,還是軍事要塞之地。此間天才的民間藝術(shù)家們,伴隨歷史的發(fā)展,適應(yīng)群眾的需要,曾創(chuàng)造、繼承、發(fā)展了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shù)。如歷史悠久的灤州(縣)皮影、樂亭大鼓,生動活潑的唐山秧歌、漁鼓、什不閑、喇叭腔、蓮花落等。其中什不閑(亦稱“十不閑”),一說是屬于蓮花落一支,一說是屬于“雜耍”的一種,清中葉就已風行一時。嘉慶二十三年,《畫舫余談》中記載南京孔廟前的百戲活動時說,“值清明,百戲具沉,如……三棒鼓、什不閑……可以娛目示聽者,圍如堵墻?!薄毒┒贾裰υ~》一書,更記載了當時它的歌場上的盛況,詩云:“頑笑人能破酒顏,無須籍貫與京蠻;而今雜耍風斯下,到處具添十不閑?!?/p>
東路蓮花落種類頗多,除“單口”、“對口”的形式外,尚有“打落子”、“數(shù)來寶”、“金錢蓮花落”(間有幫腔者)幾種。此路藝人亦是貧苦農(nóng)民出身,雖間有賣唱求生者,但其本來的活動目的,則是為了在農(nóng)閑時自我娛樂,因其不講師傳,不論家門,不搞派系,跑“海青腿”,以四海為家”,因而,具有廣泛的群眾性。
當時,東路蓮花落中“單口”的表現(xiàn)形式是由一人表演,即一手拿著兩塊大竹板,另一手拿著五塊小竹板(碎嘴子)自打自唱,遇到搭伙的,也配一把弦兒伴奏。“對口”形式是由小旦(亦稱包頭)、小丑兩人化妝演唱。小旦用藍布、花布包頭,頭前配上五―七個珠口,身穿飄帶裙襖,手拿折扇、手帕;丑兒頭戴氈帽,身圍腰包,手持竹板或花鞭,載歌載舞,生動活潑。除有鑼鼓、大弦伴奏,還有二到四人幫腔伴唱。其節(jié)目多是演唱民歌小調(diào),如《嘆五更》、《思夫》、《十繡門簾》、《補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