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樂教學中的幾個誤區(qū)
隨著我國高考藝術教育事業(yè)的日益發(fā)展,許多聲音條件好的學生都希望通過努力學習聲樂考入音樂學院或普通大學的音樂系。但是聲樂是一門特殊的藝術,它是將人的發(fā)聲器官作為樂器演奏,來傳情達意。而在實際教學當中,一些專業(yè)術語特別抽象,老師經常舉一些例子 (如聞花香,打氣筒等)幫助學生理解,盡管這樣,好多學生還是“誤入歧途”。下面我就十多年的教學經驗,談談聲樂教學中的幾個誤區(qū),以供聲樂考生參考。
打開喉嚨、張大嘴
有的學生認為張大嘴就打開喉嚨了,這是錯誤的理解。實際上有些學生嘴張得很大,而后面小舌并未抬起,舌根下壓,咽腔縮小,聲音僵硬。打開喉嚨實際上是打開咽腔,使得U通道擴張,聲音通暢無阻,進而獲得良好的共鳴。那么,如何正確地打開喉嚨呢?我認為,打哈欠是體會打開喉嚨的最簡單的途徑,但要防止打哈欠打得太過頭,那樣會使聲音太靠后。當喉嚨完全打開時,會感到喉嚨似乎不復存在了,能明顯感覺得到的只有氣息的支持和響亮的共鳴。
氣息深與淺
在實際教學當中,聲樂老師都強調氣息吸下去,因為只有吸下去,聲音才能唱上來。但有的學生由于氣息吸得太深,導致聲音僵硬。而有的學生氣息吸得太淺,簡單的開口音練習,只能上行,下行時氣息就不夠了(當然也有膈肌的控制問題),所以我覺得掌握氣息的深與淺是非常重要的。
氣息的深與淺是對立統(tǒng)一的,既不可太深,又不能過淺。太深則氣息僵硬,過淺則聲音蒼白。這就要求練習當中掌握一個“度”的問題。處理作品時,深沉思念的樂句氣息要深,歡快親切的樂句氣息要淺。
聲音位置的前后
在學習聲樂的過程中,聲音的“靠前和靠后”一直困擾著學生,認為聲音靠前的學生總是強調聲音的集中和明亮,往往唱出來的是“白聲”;而認為聲音靠后的學生總是強調聲音的渾厚和通暢,導致聲音摳在里面,悶著出不來。
老師要求學生位置靠前,實際上是要求學生將聲音送出去,正如縐文琴老師所說,眼睛能看多遠,聲音就能傳多遠,老師要求學生位置靠后,實際上是讓學生貼住后咽壁唱 , 特 別 是 唱 高 音時,向后、向下用勁,將 高 音 從 后 腦 勺 甩出去,就像射箭一樣,聲音似箭,位置如弓。我國京劇花臉的 “堂音”和“腦后摘筋”唱法就是這個道理。
口腔的縱開和橫開
口腔的縱開和橫開指唇的動作??v開演唱強調聲音的渾厚感,特別是進入換聲區(qū)時,能幫助聲帶縮短變薄,讓聲音變圓、變暗,獲得高音。橫開強調聲音的色彩性,橫開應是微笑的口型,而不是咧嘴角。這種微笑的口型應和欣喜的心情一樣。橫開的好處是,它容易使舌顎肌松弛,避免舌骨前移下壓,容易使音色明亮靈活。
不管縱開,還是橫開,前提是內開。但在實際歌唱中,沒有純粹的縱開,也沒有純粹的橫開,二者皆有。一般情況下,在中聲區(qū)橫開的因素大于縱開,高聲區(qū)縱開的因素大于橫開。
總之,理解了以上幾個概念的真正含意及辯證關系后就可走出聲樂學習的“誤區(qū)”,通過科學的發(fā)聲方法和勤奮努力的學習,獲得優(yōu)秀的藝考成績。
五臺中學張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