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的第四《勃蘭登堡》協(xié)奏曲可稱為小提琴、兩支長笛和弦樂隊(有羽管鍵琴)寫的室內小交響曲,也可叫做小提琴協(xié)奏曲,因為小提琴聲部在這里有著廣闊精巧的發(fā)展,長笛則好像只起一種“伴奏”樂器的作用。
第一樂章一開始就由兩支長笛奏出輕盈秀美的主題:
Allegro
隨后,小提琴也參加進來,然后遍及整個樂隊。這個基本主題按卡農式模仿的風格一直在發(fā)展著,其中起主導作用的是獨奏小提琴,它的聲部擁有不少高難度技巧。發(fā)展部是第一樂章的核心,具有真正交響發(fā)展的巨大規(guī)模。最后,主題基本上保持原型再現(xiàn)。為了適應主題本身比較輕快的特點,巴赫在這里使羽管鍵琴的聲部,時而同中提琴、時而同獨奏小提琴結合在寧起,這一點是不同尋常的。
第二樂章的進行嚴整、流暢,富于詩意。樂章中出現(xiàn)的“回聲”效果,像從遠處傳來重復某一旋律的回響——這一切正好表達出樂章所固有的田園詩般的情趣:
Andante
第三樂章由長笛的華彩樂句作為結束,并直接轉入非常清新明快的終曲。最后樂章是一首五聲部的賦格曲,音樂的發(fā)展寬廣、輝煌——有時是獨奏小提琴演奏的技巧性樂段,包括音階式的樂句,以及在兩根琴弦上的復雜進行。這賦格曲的音調近似第一樂章的主題:
在《勃蘭登堡協(xié)奏曲》全套作品中,這首協(xié)奏曲各樂章之間的對比更明顯——非常典雅明媚的第一樂章,為沉思般的行板樂章“淡淡的哀愁”所代替,最后整個協(xié)奏曲則以強力、樂觀的終曲作結束。
巴赫把獨奏小提琴聲部改為羽管鍵琴演奏的例子,在他的創(chuàng)作中是屢見不鮮的。這首協(xié)奏曲后來也曾由作者改為羽管鍵琴協(xié)奏曲,但他把原來的G大調改為F大調。
第一樂章音頻:http://dryriverboys.com/Audio/yq/653.html
第二樂章音頻:http://dryriverboys.com/Audio/yq/652.html
第三樂章音頻:http://dryriverboys.com/Audio/yq/65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