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戲曲曲藝 > 豫劇 >

豫劇的歷史發(fā)展進程

作者: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18-01-31   點擊:

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在商丘市(原朱集)曾先后建立了楊家戲院、大舞臺、新華舞臺、丹風舞臺、大眾劇場、光復舞臺、雙鳳舞臺等戲劇演出場所,雖然大都比較簡陋,但卻為豫東調戲班進入城市演出提供了條件,不少豫東調戲班和演員都曾在這些劇場演唱過。在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樊粹庭組建獅吼劇團,以陳素真、趙義庭等為首的一大批祥符調、豫東調演員,為支援抗日前線募捐演出。

1940年,商丘縣有個叫李文彪的人成立了一個大戲班,從開封請來了著名演員吳碧波、李秀玲、侯秀真等,這些演員擅長豫西調與祥符調,與擅長豫東調的演員一起演出,互相取長補短,使豫東調吸收了新的營養(yǎng),在表現(xiàn)人物性格和感情上增加了表現(xiàn)力,并增補了豫東調原來缺少的音樂形象。從此,豫西調、祥符調和豫東調的結合使原來的豫東調大為豐富,同時也打破了原來“男扮女”的舊模式,女演員陸陸續(xù)續(xù)地多起來,使藝術表演更加逼真。從這時起,女角色被稱為“坤角”。在演出實踐中,道情、二夾弦、曲劇、琴書等等一些戲曲唱腔的精華也逐漸被吸收,豐富了豫東調的色彩。“革命樣板戲”出現(xiàn)以后,京劇的一些唱腔也開始在豫東調中出現(xiàn)。豫東調與 “他山之石”的有機結合使其有了極大的發(fā)展。

今天,我們所看到的豫東調,甚至許多傳統(tǒng)古裝戲里面的豫東調,已不再是我們所說的傳統(tǒng)的、原汁原味的豫東調。它不僅融匯了豫劇其他流派的唱腔,而且在唱腔和伴奏樂器上、甚至演唱方法上都進行了重大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尤其是女演員的唱腔,有的甚至還運用了現(xiàn)代的、新的發(fā)聲方法。雖然這種改革與融合使豫劇音樂藝術得到了提高和進一步發(fā)展,擁有了一大批豫劇愛好者,傳播的地區(qū)更加廣泛,但同時也丟棄了傳統(tǒng)豫東調中的一些原始的藝術精髓。如何在促進豫劇發(fā)展的同時,保護好其板橋茅屋的真實形態(tài),這也是多年來豫劇界的老前輩、老藝術家們一直在探討的問題。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wǎng)站備案編號:蘇ICP備08000963號
版權申明:本站文章部分來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留言說明,我們收到后立即刪除或添加版權,QQ:3999112
建議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