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戲曲曲藝 > 壯劇 >

壯劇的伴奏樂器大鈸

作者:   來源 :中小學(xué)音樂教育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18-01-31   點擊:

大鈸又名大镲,圓形(中間突起),銅制。兩面為一付,每面直徑約一尺。大鈸無固定音高,用一線記譜。大鈸聲音宏亮,多用于合奏和戲劇、歌舞的伴奏。在民間鼓樂演奏中常在樂曲強拍擊奏,用法與大鑼相近。大鈸音量大而余音長,不宜演奏過密的音型。鈸除漢族廣為使用外,在藏、壯、彝、侗、傣、景頗、佤、白等少數(shù)民族中也廣為流傳。

鈸源于西亞,流行于北魏。明清后成為戲曲的重要伴奏樂器。鈸:古稱“銅鈸”、“銅盤”,民間叫做“镲”。是常見的打擊樂器。歷史久遠,表現(xiàn)力強。不僅在民族音樂、地方戲劇、吹打樂和鑼鼓樂中使用,還廣泛用于各族的民間歌舞和文娛、宣傳活動中。

鈸源于西亞,最早在埃及、敘利亞,以后在波斯、羅馬等古國都有流傳;在東方,先見于印度,后而中亞,據(jù)《北帝書。神武記》記載:鈸大約是在公元350年左右,隨《天竺樂》傳入中國中原。6世紀初期,銅鈸在北魏民間已很流行,并很早就在梵樂中使用。鈸在隋代九部樂中,已用于天竺、西涼、龜茲、安國和康國五樂中。

到了唐代,十部樂中有七部用鈸,尤其在燕樂中,還有正銅鈸與和銅鈸之分。在敦煌千佛洞的隋唐壁畫和成都五代前蜀皇帝王建墓的樂舞石刻中,已繪有敲擊銅鈸的人像。明、清之際,鈸是昆曲等地方戲劇中的伴奏樂器。

站內(nèi)搜索: 高級搜索
中小學(xué)音樂教育網(wǎng)
中小學(xué)音樂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授權(quán)禁止復(fù)制或鏡像 網(wǎng)站備案編號:蘇ICP備08000963號
版權(quán)申明:本站文章部分來自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留言說明,我們收到后立即刪除或添加版權(quán),QQ:3999112
建議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