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劇的藝術基礎是怎樣的
作者: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18-01-31 點擊:
一些滇劇特有的劇目在藝術上有濃郁的云南地方色彩,在內(nèi)容上也強烈地反映云南的社會狀況。1884年中法戰(zhàn)爭,帝國主義侵略的觸角已直接伸向云南,全省民眾群情激昂,護路、護礦,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逢勃開展,繼之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亦得到云南志士的積極響應,滇劇成了反帝、反封建斗爭的重要手段。為適應民主革命形成的發(fā)展,便產(chǎn)生了滇劇改良活動,一批反映云南歷史和現(xiàn)實題材的劇目出現(xiàn),深受歡迎。
滇劇自出現(xiàn)之日起就是大眾型、群眾性的文化活動,大理、玉溪的群眾一直都很喜愛這種劇種,但相對于花燈來說,滇劇要求更高,更城市化,表演更難,對劇本的要求也更高。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一些非常有名的劇目,花了許多時間和精力去編排,但編排好后被束之高閣。比如1999年,《趙京娘與趙匡胤》在北京演出引起了轟動,演出結束后演員被圍住要求簽名合影。演員馮詠梅更是獲得我國戲劇最高獎――梅花獎,但《趙京娘與趙匡胤》自上京演出回來就沒有在玉溪公開演出過。優(yōu)秀的節(jié)目難與觀眾見面,一則是觀眾的興趣問題,另一則可能就是劇目與觀眾還有一定的距離,不管從表現(xiàn)形式上還是劇目取材上都不能適應觀眾多方面的要求。在記者采訪省滇劇院的青年演員王樹萍、周霞(此次滇劇花燈藝術周中展演的滇劇《童心劫》里兩位女主角)時,兩位演員也表示,放下滇劇高雅的架子,加入群眾更感興趣的東西,從群眾的角度來編寫劇本,改變傳統(tǒng)的冗長的演繹手法,真正走到群眾中間,對于觀眾與滇劇來說都不是一件壞事,也可能使滇劇更好地被觀眾和市場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