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劇亂彈腔中的曲調(diào)“二凡”
贛劇亂彈腔中的曲調(diào),主要是唱二凡和西皮。這種亂彈腔的二凡,是由江西的宜黃腔傳入的,其名為“二凡”而不叫“二簧”,也正是保留了宜黃腔的俗名。清代乾隆間,舊屬饒州府浮梁縣的景德鎮(zhèn)窯戶演戲,就出現(xiàn)一種“彈腔”(見鄭廷佳的《陶陽竹枝詞》)。所謂“彈腔”即亂彈腔的簡稱,亦即宜黃腔??梢姶饲灰呀?jīng)傳到了饒州地區(qū),并且受到瓷器工人的歡迎。不久,在饒州府境內(nèi)形成的饒河戲,便以宜黃腔的“二凡”為其主要的聲腔。與此同時,在廣信府的玉山、鉛山、弋陽、貴溪等縣,因?yàn)榭拷鼡嶂荨⒔ú鹊?,也變成宜黃腔的流行地區(qū)。過去贛劇貴溪班的藝人就稱二凡為“宜黃調(diào)”,以及鉛山鄉(xiāng)村坐堂班清唱的贛劇二凡,在手抄本中亦標(biāo)明“宜黃調(diào)”,以及鉛山鄉(xiāng)村坐堂班清唱的贛劇二凡,在手抄本中亦標(biāo)明“宜黃調(diào)”等等??二凡的整本大戲,有六十九種,其中有三十五種來自宜黃腔,如《四國齊》、《上天臺》、《打金冠》、《萬里侯》、《下河?xùn)|》、《清官冊》、《三官堂》、《雙貴圖》、《奇雙會》、《碧玉簪》、《百花臺》等等。這種整本大戲。仍按宜黃腔的原始面貌來演出,故事性完整,有頭有尾,如《打金冠》一劇,演薛剛反唐故事,主要場次有“薛剛掃院”、“陽河摘印”、“法場換了”、“觀畫跑城”等;《三官堂》演秦香蓮與陳世美故事,主要場次有“香蓮闖宮”、“琵琶上壽”、“三官堂”、“秦香蓮掛帥”、“女審”等。另有三種二凡劇目是根據(jù)高腔本改編的,如《江天雪》演崔君端、鄭月娘的故事;《避尖珠》演包拯為伍迎春伸冤的故事;《清風(fēng)亭》演張繼保忘恩負(fù)義的故事。明代在江西演出的高腔,有《崔君瑞汪天暮雪》、《袁正文還魂記》和《清風(fēng)亭》等,就是上述三劇的底本。饒河班和婺源徽班的交流中,還吸收了徽劇的劇目,如《黑驢報(bào)》、《萬壽亭》(又名《全家?!罚?、《雙合印》、《忠義緣》、《雌雄劍》、《翠花緣》。這些戲原來是唱吹腔撥子,它們傳入贛劇中皆改唱二凡。以上共有四十四種,還剩下二十五種是向其他劇種吸收的。顯而易見,贛劇吸收宜黃腔后,在劇目方面又得到很大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