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們在自主自悟中走得更遠些
作者:鐘宇 張慧玲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發(fā)布時間:2018-07-31 點擊:
關鍵詞:課前收集;自主自悟;以生為本
雅斯貝爾斯曾說:“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所謂的“搖動、推動和喚醒”,必須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能力為前提,否則就無法真正地喚醒學生,正所謂:“一個真正懂得自主學習的人,才可能成為對自己負責的人。”想想:如果學生總是深陷在單一的“你示唱我跟唱”之中,總是在教師的單項灌注中被動接受,總是在“告訴、講解和傾聽”中接受知識,總是模式化地背記旋律和歌詞,他們的注意力又怎能高度集中呢?他們的興趣又怎能大面積地被激活呢?孩子們又怎能在課堂上呼吸自如呢?以下是小學音樂《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學的開頭設計:
1.同學們聽過哪些影視歌曲,會唱的請唱幾句。
2.教師介紹:影視音樂可以分成兩個部分,歌曲和器樂曲。歌曲可以分成“主題曲、插曲、片頭曲和片尾曲。”器樂曲可以分為情節(jié)音樂、情景音樂、配樂等。
3.大家認真聽一下這段音樂,說說這段你們熟悉嗎?你知不知道這是哪部電影的主題歌呢?(教師在電子琴上彈奏《讓我們蕩起雙槳》)
4.誰能簡單描述一下《祖國的花朵》這部電影講了一個什么故事?(稍停后教師直接介紹:這首歌曲作于1955 年,是電影《祖國的花朵》插曲。既表現了水波蕩漾的北海公園景象,又展示了新中國少年兒童游園時愉快的心情。)
縱觀以上設計,可以發(fā)現絕大數活動都是教師在講解,都是教師在活動,都是教師在把控著話語霸權,在主導著一切,哪有學生的影子?哪有學生貨真價實的“動手、動口和動腦”?對于成長中的小學生而言,知識背后沒有自己的事情,樂曲里面沒有自己的聲音,旋律里面沒有自己的理解,“我”還有強烈的興趣嗎?“我”還可以持久地集中精力嗎?這樣的課堂只能讓孩子們對《讓我們蕩起雙槳》的理解,對電影主題歌的理解,甚至對整個音樂的理解止步于淺層,而學生思考和體驗的張力也是微弱的、無力的。
竊以為,就《讓我們蕩起雙槳》的教學而言,應該充分發(fā)揮孩子們的自主能力,讓孩子們充分地自我探索、自我選擇和自我探究。實踐證明,學生需要被尊重,被認可,期待那種個體間相互激蕩的愉悅氛圍。如果學生沒有自主選擇的權利,那么,“對于教師‘十八般武藝’不感興趣的學生只能違心地去迎合。”
比如,可以在課前布置讓孩子們收集與《祖國的花朵》有關的資料,然后在課初讓他們互相交流,彼此傾聽,以此洞開孩子們的多重視域,使學生的情感體驗在音樂的審美實踐與創(chuàng)造中逐步發(fā)展與豐富。至少,教師應引領孩子們在以下幾方面有所涉及或側重:
1.課前布置:去網上搜搜《大風車》《西游記》《紅星歌》和《豬八戒背媳婦》等影視歌曲,并試圖自己理解,何為“主題曲”、何為“片尾曲”等。
2.課前讓孩子們去網上觀看電影《祖國的花朵》,體驗《讓我們蕩起雙槳》,并試圖描述當時影片中的畫面:北京市一小學的五年級二班,被評為最優(yōu)秀的班級。為了慶祝,同學們來到北海公園劃著小船,微風吹過臉龐,柳樹在隨風搖擺,美麗的白塔倒映在水中……
3.引入新課后,分小組討論影視歌曲分為幾類,你最熟悉的是哪類歌曲,你影響最深的是哪首影視曲子,然后推薦小組代表進行匯報。
4.在充分調動了孩子們學習的興趣后,以“我的小手動一動”的節(jié)奏訓練來突破本課的難點———弱起小節(jié),讓學生學唱 0XXX弱起小節(jié),用有強弱變化的聲音演唱。
細究以上設計,我們欣喜地看到,“學生還是那些學生,船兒還是那個船兒”,但是課堂的中心和課堂話語權變成了學生:放手讓學生自己收集、互相交流、分組討論、自己動手,并鼓勵學生自己有強弱變化的聲音演唱,大面積地解放了孩子們的口、手和腦,切實解決了課堂平淡、沉悶和無奈的尷尬局面。同時,《大風車》《西游記》等影視歌曲本就是孩子們喜歡的歌曲,以至于還未觀看影片時,孩子們就能情不自禁地學唱這些歌曲,那么,課前布置這樣的作業(yè),可以最大限度地激活學生原有的印象、經驗和記憶,何樂而不為呢?
讓孩子們在自主自悟中走得更遠些———《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學案例與反思
摘要:新的課程視角下,小學音樂教學中,注重孩子們的課前收集和課內自主,引領孩子們“看、聽、做”的感官全面介入并參與,必將打開一個更加開闊的音樂學習版圖,必將營造一個厚實、精彩和博大的理想音樂課堂,而身處其中的孩子們也就愈能得到多方面的解放、滋養(yǎng)和提升。關鍵詞:課前收集;自主自悟;以生為本
雅斯貝爾斯曾說:“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所謂的“搖動、推動和喚醒”,必須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能力為前提,否則就無法真正地喚醒學生,正所謂:“一個真正懂得自主學習的人,才可能成為對自己負責的人。”想想:如果學生總是深陷在單一的“你示唱我跟唱”之中,總是在教師的單項灌注中被動接受,總是在“告訴、講解和傾聽”中接受知識,總是模式化地背記旋律和歌詞,他們的注意力又怎能高度集中呢?他們的興趣又怎能大面積地被激活呢?孩子們又怎能在課堂上呼吸自如呢?以下是小學音樂《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學的開頭設計:
1.同學們聽過哪些影視歌曲,會唱的請唱幾句。
2.教師介紹:影視音樂可以分成兩個部分,歌曲和器樂曲。歌曲可以分成“主題曲、插曲、片頭曲和片尾曲。”器樂曲可以分為情節(jié)音樂、情景音樂、配樂等。
3.大家認真聽一下這段音樂,說說這段你們熟悉嗎?你知不知道這是哪部電影的主題歌呢?(教師在電子琴上彈奏《讓我們蕩起雙槳》)
4.誰能簡單描述一下《祖國的花朵》這部電影講了一個什么故事?(稍停后教師直接介紹:這首歌曲作于1955 年,是電影《祖國的花朵》插曲。既表現了水波蕩漾的北海公園景象,又展示了新中國少年兒童游園時愉快的心情。)
縱觀以上設計,可以發(fā)現絕大數活動都是教師在講解,都是教師在活動,都是教師在把控著話語霸權,在主導著一切,哪有學生的影子?哪有學生貨真價實的“動手、動口和動腦”?對于成長中的小學生而言,知識背后沒有自己的事情,樂曲里面沒有自己的聲音,旋律里面沒有自己的理解,“我”還有強烈的興趣嗎?“我”還可以持久地集中精力嗎?這樣的課堂只能讓孩子們對《讓我們蕩起雙槳》的理解,對電影主題歌的理解,甚至對整個音樂的理解止步于淺層,而學生思考和體驗的張力也是微弱的、無力的。
竊以為,就《讓我們蕩起雙槳》的教學而言,應該充分發(fā)揮孩子們的自主能力,讓孩子們充分地自我探索、自我選擇和自我探究。實踐證明,學生需要被尊重,被認可,期待那種個體間相互激蕩的愉悅氛圍。如果學生沒有自主選擇的權利,那么,“對于教師‘十八般武藝’不感興趣的學生只能違心地去迎合。”
比如,可以在課前布置讓孩子們收集與《祖國的花朵》有關的資料,然后在課初讓他們互相交流,彼此傾聽,以此洞開孩子們的多重視域,使學生的情感體驗在音樂的審美實踐與創(chuàng)造中逐步發(fā)展與豐富。至少,教師應引領孩子們在以下幾方面有所涉及或側重:
1.課前布置:去網上搜搜《大風車》《西游記》《紅星歌》和《豬八戒背媳婦》等影視歌曲,并試圖自己理解,何為“主題曲”、何為“片尾曲”等。
2.課前讓孩子們去網上觀看電影《祖國的花朵》,體驗《讓我們蕩起雙槳》,并試圖描述當時影片中的畫面:北京市一小學的五年級二班,被評為最優(yōu)秀的班級。為了慶祝,同學們來到北海公園劃著小船,微風吹過臉龐,柳樹在隨風搖擺,美麗的白塔倒映在水中……
3.引入新課后,分小組討論影視歌曲分為幾類,你最熟悉的是哪類歌曲,你影響最深的是哪首影視曲子,然后推薦小組代表進行匯報。
4.在充分調動了孩子們學習的興趣后,以“我的小手動一動”的節(jié)奏訓練來突破本課的難點———弱起小節(jié),讓學生學唱 0XXX弱起小節(jié),用有強弱變化的聲音演唱。
細究以上設計,我們欣喜地看到,“學生還是那些學生,船兒還是那個船兒”,但是課堂的中心和課堂話語權變成了學生:放手讓學生自己收集、互相交流、分組討論、自己動手,并鼓勵學生自己有強弱變化的聲音演唱,大面積地解放了孩子們的口、手和腦,切實解決了課堂平淡、沉悶和無奈的尷尬局面。同時,《大風車》《西游記》等影視歌曲本就是孩子們喜歡的歌曲,以至于還未觀看影片時,孩子們就能情不自禁地學唱這些歌曲,那么,課前布置這樣的作業(yè),可以最大限度地激活學生原有的印象、經驗和記憶,何樂而不為呢?
上一篇:對小學音樂教材編排內容的梳理與反思
下一篇:春泥更護花——音樂對素質教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