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音樂課中的音樂味,提升小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
一、音樂課不可忽視的價值取向——“音樂味”
新課程標準指出:音樂課的基本價值在于通過以聆聽音樂、表現(xiàn)音樂和音樂創(chuàng)造活動為主的審美活動。教師要充分鉆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音樂要素,融知識技能于各項音樂活動中,在學生積極參與感受、體驗各項音樂活動中,不斷提升音樂素養(yǎng)。
新課程理念讓我們一改以往“以唱歌為中心,學習讀譜法”單一的教學模式,大力提倡加大音樂感受與鑒賞,音樂創(chuàng)造與表現(xiàn)的內容,貫徹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理念,加強音樂欣賞的比重,重視學生的音樂體驗。在“改變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的思潮的影響下,雙基教學受到了輕視和淡化,好像課程改革要求我們在關注學會聽音樂和加強音樂體驗時,可以不必太注重音樂知識的傳授了;在強調學生音樂實踐活動中,可以不管學生對音樂要素的掌握是否正確,是否系統(tǒng)了;在強調主體主觀體驗時,可以不管這種體驗是否符合音樂的規(guī)律了。
匈牙利音樂教育家柯達伊一針見血地指出,音樂教學主要是音樂要素的教學,這是通向音樂領域的鑰匙。如果“沒有對各種音樂因素的學習,人們就不能理解音樂,而學校的責任就是為每一個人提供通向音樂領域的鑰匙。”
所以我認為音樂教師就應認真鉆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音樂味,讓孩子在愉悅中既學到音樂基礎知識與技能,又能在音樂活動中不斷提升音樂的鑒賞美的能力。
音樂味:“音樂味”這個詞在音響討論中是被用的最多的詞之一。是指器材越是還原音樂現(xiàn)場的感覺,那么就是越有音樂味。而筆者認為,音樂課應有別與其他學科,體現(xiàn)音樂的本體。整個的教學活動設計都能處處圍繞著音樂的主線,一切活動都能突顯音樂味,學生在音樂活動中學習音樂知識,獲得音樂技能,在不斷的學習中,感受音樂美、體驗音樂美,從而提升音樂的鑒賞能力,培養(yǎng)音樂素養(yǎng)。
音樂素養(yǎng):是學習音樂的綜合素質。它包括讀譜、視唱、聽音、節(jié)奏、和聲、寫作、音樂欣賞和音樂史等多方面的綜合理論基礎。提升音樂素養(yǎng)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音樂的全面音樂素質提高的一門重要學科。
[課例評析]
教學文本是我們正確方向的指引。相同教材文本,對素材的解讀,對教學目標大致方向應該是相同的。而教師對教材基本內涵的解讀與思想挖掘應該是保持高度的一致,遵循相同的音樂學習的基本規(guī)律和教與學的原則。包括抓住音樂學習的要義,音樂要素對音樂審美的基本作用,重視音樂文化在音樂中的積累與音樂文化的培養(yǎng)。把握這些最終為了突現(xiàn)學科功能,引導學生的步步審美。 “依學而教,以學定教”依照學生的背景、特長來制定。從教師自身的特點、能力、專業(yè)素養(yǎng)出發(fā),對自己的教學經驗及教學有著清醒的認識。有了這樣對學生情況的認識、對教材的把握,再去尋找針對性的切入點,尋找音樂感知的手段與方法,適合自己的特點。教師對音樂作品的不同的情感體驗,在上課中自覺不自覺的表露出對音樂作品的二度創(chuàng)作、三度創(chuàng)作,來自于對音樂作品內涵的挖掘與理解。而且也是我們在教學中不斷引領學生去達成的一個目標。根據老師的素養(yǎng),來挖掘音樂作品,這個主教材你用怎樣的角度去切入。同樣的思想內涵,同樣的情感,但是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挖掘,去凸現(xiàn)它某一部分特別重要的因素。
(一)融合知識技能,凸現(xiàn)音樂味
只有當學生參與到音樂活動之中,與音樂融為一體,自己主動地去探尋、領悟、體驗時,對音樂知識技能的真正理解和掌握,這才能真正學會知識技能。對于音樂教育來說,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是必要的,這是人對音樂感受后的表現(xiàn)與創(chuàng)造,這是音樂與活動課的最顯著的區(qū)別,整堂課充滿著濃厚的音樂味。而所有的一切都不能脫離對音樂要素的感知。而“音樂味”往往蘊涵在教材中,需要教師仔細鉆研,把握教學目標。如果只注重了音樂技能的銜接,就會出現(xiàn)教學內容隔離、無法真正體會音樂教學內容的真實內涵。
[課例描述一]
1、復習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師:這首歌曲上節(jié)課我們剛學過,你覺得歌曲的情緒是怎樣的? 表現(xiàn)了什么內容?
生:情緒是歡快的,表達了蒙古族人民勤勞勇敢、能歌善舞的熱鬧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