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小學音樂情感化教學探究
摘要:音樂是一種通過聲音傳達各種情緒的藝術,它是一種情感的載體。在素質教育大背景下,開展小學音樂教育,是貫徹素質教育理念,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一種有效手段。小學音樂課本中有大量的古典音樂作品,在教學中要注意挖掘其旋律所蘊含的情感,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并對其進行情感教育。文章從音樂本身和新課改的要求出發(fā),從教學理念和師生互動兩方面對小學音樂教學進行了分析,并從教學理念、師生互動等方面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強學生情感教育的對策,以期對提高學生的情緒教育和提高教學質量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小學音樂;情感化;策略;
一、小學音樂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的可行性與必要性
(一)小學音樂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的可行性
音樂作品創(chuàng)作靈感很大程度上源于社會文化生活,音樂家所創(chuàng)作出的作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以其內心的情感體驗以及對社會背景的認識等內容。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十分熱愛大自然,喜歡聽農村樂師演奏,所以他在《F大調第八交響曲》等音樂作品中就體現(xiàn)了鄉(xiāng)村樂隊演奏民間舞曲的淳樸形象,充分表達了貝多芬對鄉(xiāng)村樂曲的喜愛之情。同一時期,貝多芬還深受18世紀歐洲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其與許多音樂家一樣堅定,秉持著獨立、尊嚴以及自由的理念,在現(xiàn)實生活里對周圍的貴族社會抱著不盲從、不妥協(xié)的態(tài)度,這些情感也明顯被貝多芬投射到《第五鋼琴協(xié)奏曲》等音樂作品中。耳聾對一位音樂家而言無疑是難以承受的事實,盡管貝多芬一次又一次被愛情拋棄,并因此失去了健康,但他仍然不屈不撓,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創(chuàng)作出了著名的《命運交響曲》,這一音樂作品體現(xiàn)了貝多芬不向命運低頭的斗爭精神。從貝多芬的經(jīng)歷以及音樂作品可以看出,音樂與人們經(jīng)驗中的事物存在著密切的聯(lián)系,可以用音樂表達不同的情感,也能使聽眾產生聯(lián)想,繼而引起更為復雜的情感與理解,音樂與人們的情感聯(lián)系緊密也為小學音樂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提供了可能。
(二)小學音樂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音樂是一種以聲音來表達不同情感的藝術形式,從古至今,音樂在人們之間的情感交流以及人際交往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小學音樂課程集人文性、審美性、實踐性于一體,其中人文性是指不同音樂作品中所反映的文化特征之間的差異,這些音樂作品中表達了音樂家不同的主觀情感與觀點。新的課程標準也強調了小學音樂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以音樂審美為核心,認為教師應該基于多樣化的文化語境,積極引導學生從音樂作品中體驗情感。同時課標中也對不同階段的音樂課程教學目標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尤其是將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一維度的教學目標放在了首位。
小學階段的學生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天性活潑好動,在音樂課程的學習中整體都屬于較為亢奮的狀態(tài),而許多教師為了維持課堂秩序,大多會選擇限制言語或者是行為,從而束縛了學生的天性。如此一來,許多學生本來可以感受到的愉悅音樂體驗則可能被大打折扣,進而逐步失去音樂學習興趣,也就無法實現(xiàn)音樂教學的育人目標。新的課程標準使小學音樂教育的核心理念從音樂知識的傳授逐步向增強學生情感體驗與審美教育方向發(fā)展。而小學階段學生年紀尚小,生活經(jīng)驗以及認知能力不足,“三觀”尚未形成,更要小學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fā)揮音樂的育人功能,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努力讓小學生自主參與到音樂活動中,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文化修養(yǎng)與道德修養(yǎng),充分發(fā)揮出音樂課程的育人功能。
音樂既能抒發(fā)情感,還能產生情感,所以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更應該重視情感教育,構建起完整的音樂框架,發(fā)揮音樂課程育人功能。沒有情感參與的音樂課堂必然是空洞的,必然難以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從新課程標準對小學音樂教育的要求來看,小學音樂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十分必要,是小學音樂教師的重要任務之一,也是激發(fā)學生對音樂課程學習興趣的重點。
二、加強小學音樂教學中情感教育滲透的策略
(一)樹立生本教學的理念
首先,生本教學理念指導下的教學要小學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尊重學生情感表達的獨特性。小學階段的學生作為獨立的個體,對音樂作品有著獨特的看法與見解,同時也因為這階段的學生單純善良,所以能勇于表達自己對音樂作品的想法與情感。因為小學階段學生成長環(huán)境、生活經(jīng)驗以及學習能力有著較大的差異,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應該認識到這些差異,對學生應該一視同仁,雖然有些學生的回答或者是行為表現(xiàn)可能與教學預設存在偏差,但教師也應該給予學生鼓勵與引導,而不是盲目地要求這類學生的想法或律動與教師、其他學生的想法或律動一致,要切實以學生為本,給予學生更多的情感體驗與自信,讓學生在快樂的情感下學習。
其次,小學音樂教學中還要重視激發(fā)學生參與音樂學習的興趣,注重情感教育。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特別是小學階段學生學習新知識時,很大程度依賴于他們的對新事物的興趣,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助力器。因此,生本理念下的小學音樂課堂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要重視激發(fā)學生參與音樂學習的興趣。例如,在《唱游森林》單元歌曲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利用小學階段學生喜愛動物、喜愛模仿的特點去讓學生在課前準備好自己喜愛的動物玩偶或者是面具,讓它們去代表每一個學生,并讓學生給自己所選擇的玩偶或者是面具取好名字,教師在課堂上結合教材內容讓學生拿這些玩偶或者是佩戴面具模擬小動物的場景,讓學生能通過這些道具帶入角色,從而讓學生能更生動地欣賞與演唱教材中的歌曲,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這種借助工具的模仿活動既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還可以快速提高學生參與音樂學習的興趣,增強音樂課程情感教育的效果。
最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應該改變過去以專業(yè)技能為導向的音樂教學觀,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重視通過多種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理解音樂作品的內涵與情感,促使學生情感與審美的形成。例如,在《捉泥鰍》一課教學中,教師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就可以模仿抓泥鰍的動作去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向學生提問:“哪一位同學可以猜出老師在做什么?”引導學生根據(jù)教師的動作思考,在學生認識到教師的動作是在捉泥鰍后,教師再向學生說明:“泥鰍的身體太滑了,我真的很難抓住它呀。”學生自然會因教師幽默的語言產生愉悅的心情,教師接下來向學生講到:“怎么可以又快又好地抓住泥鰍呢?我們來看下其他的小朋友是怎么捉泥鰍的吧!”在利用電教設備播放音樂并為學生播放捉泥鰍的畫面。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造最教學情境能自然地導入新課,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主動感受音樂中歡快的曲調以及視頻人物捉泥鰍的動作以及快樂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