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教學論文 > 小學音樂論文 >

音樂教學“為不教而教”的實踐與思考

作者:吳彬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18-01-17   點擊:

  摘要:在新課程背景之下,音樂教學如何實現(xiàn)從“教”轉(zhuǎn)化為不教,在教學中要以“趣”為動力,激發(fā)學生參與的欲望,以“情”冶情,培養(yǎng)學生積累音樂知識的習慣;學會欣賞,引領學生走進音樂藝術的殿堂。


  關鍵詞:音樂教學;興趣;情感;欣賞;自主;積累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學是為了教會學生的學,教是為了將來的不教,持教之功貴在得法”。作為走進新課程的音樂教師,必須重新審視以往的音樂課堂教學模式、關注自己的教學行為,和新課程一起成長。把“教為不教”作為教學理念、教學價值的追求。那么,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怎樣才能最大限度地將“教”轉(zhuǎn)化為不教呢?


  一、以“趣”為動力,激發(fā)自主參與欲望。


  新頒布的《音樂課程標準》指出:以興趣愛好為動力,在不同的教學階段,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心理特征,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nèi)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當今課堂教學中,教師要 “彎下腰與學生交流”“彎下腰為學生鼓掌”, 置身于學生中間,在這樣的氣氛中,使學生產(chǎn)生自覺參與的欲望,讓學生享受與人和諧相處的快樂。


  案例1:初一年級的節(jié)奏教學片段如下:


  師:選擇了一首簡單的繞口令,邊板書: 4/4×× ×× ×× ×│×× ×× ×× ×│×× ×× ×× ×│×× ×× ×× ×‖邊打拍念:“高高山上一根藤,青青藤條掛銅鈴,風吹藤動銅鈴動,風停藤停銅鈴停?!?/P>


  生:一下興奮起來,開始在下面練習,跟著練習念打拍。


  師:時刻注意觀察學生的心理動向,點名有欲望學生嘗試。


  生1:嘗試緊張,拍子與節(jié)奏合得不太準確。


  師:留意生1的表情,及時表揚:“念得非常好,如果不緊張我相信你會拍得比現(xiàn)在更好。”


  生1:再練,繞口令讀得都很準確,節(jié)奏感也較強。


  師:引領全班同學集體拍著拍子齊讀兩遍繞口令后提問:讀這首繞口令時一拍中分別讀幾個字?


  生:“兩個字”。


  師:又打著拍子讀了一遍。


  生:紛紛喊到:“有時一拍讀兩個字,有時一拍讀一個字”。


  師:順著學生的回答對照著黑板上寫的繞口令,分別講解八分音符與四分音符?!啊涟朔忠舴ⅰ了姆忠舴币粋€八分音符占半拍,一個四分音符占一拍。即八分音符一拍打兩個,四分音符一拍打一個。


  ……


  此時學生熟練記住了八分音符與四分音符的名稱與時值。以“趣” 入手, “第一錘就敲在學生的心上”,像磁石一樣吸引學生動起來,激發(fā)學生主動自學新知的欲望。學生心中總有一種激情、熱情,會主動參與,積極思考,懷著愉快的心情沉浸在音樂學習中。


  二、以“情”冶情,培養(yǎng)音樂積累習慣。


  音樂是以流動的音響塑造形象的情感藝術,在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一種可以讓學生聽、視、感觸的環(huán)境氛圍,充分挖掘音樂的情感性,要不時地點燃學生的情感火花,以激發(fā)、感語、陶冶、誘發(fā)學生情感。讓學生在情感的勃發(fā)和激動中,培養(yǎng)音樂知識的積累習慣,陶冶美感。


  案例2:蘇教版八年級下第三單元《西部暢想》教學片段。


  師:同學們,老師今天給大家?guī)硪皇赘?,用多媒體播放歌曲《西部春色》歌詞(以西部的風景圖作背景)請同學們在聽老師唱的時候注意歌曲里描繪的是哪個地方?優(yōu)美的旋律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生:邊聽邊思考,有的說,新疆、西藏、云南、有的說,貴州、四川、青海;有的說,優(yōu)美的旋律表達了民族兒女的心聲及對美好未來的憧憬與向往。有的說,描繪新疆、西部美麗迷人的自然風光


  師:同學們講得很好,本曲是描繪西部風光的。現(xiàn)在就讓我們隨著優(yōu)美的旋律,進行西部暢想吧!


  師:播放《西部暢想》歌曲,提出欣賞要求:歌曲由幾部分組成?歌曲的旋律特點是什么?歌曲表達出怎樣的情感?


  生:欣賞時難以回答,


  師:再次播放音樂、展示圖片。再次要求學生思考回答。


  生:跟著音樂輕聲哼唱后,自由切磋、交流:有的說,前段既深情又激動,既訴說了歷史又傾吐了心聲,有的說,前段表現(xiàn)了對西部大開發(fā)寄予的滿腔熱情。有的說,后段熱情呼喚,召喚人們要投身這一偉大建設中。


  師:對學生發(fā)言加以簡單總結后,要求學生跟鋼琴唱譜,(提出:閉口音像是含半口水,吸氣時要有聞花的感覺)


  生:跟鋼琴練習哼唱旋律,第一部分用m來演唱,第二部分用la來演唱。


  師:不斷糾正錯誤,提醒示范三連音的節(jié)奏的演唱。提出把歌詞帶上情感演唱。


  生:按要求用正確的情感、圓潤的聲音來演唱歌曲。


  師:肯定和表揚同學們的演唱。接著播放《走進西藏》,出示圖片喜馬拉雅山、布達拉宮、青藏鐵路、藏族風俗人情。引導學生思考:歌曲由幾部分組成?它們的音樂情緒是怎樣的?它的演唱方法是什么?


  生:欣賞聆聽回答……


  如上所述,老師創(chuàng)設的這種情感,能夠誘發(fā)出學生相應的情感,即“觸景生情”。而情感的感染性和彌散性,又會使情境產(chǎn)生出“場”的效應。特別是那些生動的場境,動人的景色,豐富多彩的活動,能幫助學生積累音樂知識,以“情”陶冶自己的情感。


  三、學會欣賞,引領走進音樂藝術。


  縱觀現(xiàn)在的音樂課,欣賞部分占很大比例,但學生對音樂欣賞的興趣卻不是太濃,如何讓學生最大化地參與到欣賞活動中呢?美國著名音樂家艾倫?科普蘭說得好:“你要理解音樂,再沒有比傾聽音樂更重要了?!币魳纷鳛橐婚T聽覺藝術,它的一切實踐活動都離不開學生的聽覺體驗,如何培養(yǎng)學生有效傾聽的習慣能力,是引領學生走進音樂藝術的重要任務之一。


  案例3:蘇教版八年級下第一單元閑聊《波爾卡》教學片段:


  師:播放《波爾卡》。


  生:(自由闡述)“這首曲子很有意思,它的音樂好像不是拉或彈出來的。”“是不是敲出來的?”“它的情緒比較活潑、輕松?!?/P>


  師:這首曲子的演奏手法很特別,它完全是撥弦撥出來的,而這個音樂的風格就叫:波爾卡?,F(xiàn)請同學們將從網(wǎng)上收集的有關“波爾卡” 的情況,談一談:


  生1:波爾卡,是捷克的一種民間舞蹈,以男女對舞為主,于19世紀中葉風行全歐。


  生2:波爾卡起源于波希米亞的一種二拍子的快速舞曲。也稱作波爾卡。


  生3:“波爾卡”一詞是從波希米亞語中的“半”字演化而來的。波爾卡舞曲產(chǎn)生于1830年左右的捷克,舞者們常站成一個圓圈,舞步很小,半步半步地跳,因而得此芳名。


  師:再播放“閑聊波爾卡”樂曲,要求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談談賞析樂曲的感受,派代表在全班進行交流。


  生:教室一下子熱鬧起來了。有的可以從情緒上談:“樂曲生動形象的描寫了婦女起床時的快樂心情?!薄拔┟钗┬さ孛枥L了婦女們快活的說笑聲?!?有的可以從速度、力度上談:“該曲采用復三部曲式(A大調(diào)―快板―2/4拍),其中短笛的跳音與小提琴的快速音階跳動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薄按驌魳返募尤敫菫闃非鎏砹瞬簧偾槿ぁ!庇械目梢詮墓?jié)奏上談:“樂曲頻繁地采用了倚音、波音、顫音等裝飾音技巧?!庇械膹男缮险劊骸皹非黝}旋律輕巧而略帶詼諧,生動而逼真地刻畫了一群嘰嘰喳喳、喋喋不休的快樂婦女形象”……


  總之,初中音樂教學既要有所教,也要有所不教,從學生的發(fā)展出發(fā),將教與不教相結合,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有目的地是教會學生獲得終身自學的能力。讓我們?nèi)巳俗觥盀椴唤潭獭钡膶嵺`者,追求“不教之教”的境界。


  參考文獻:


  [1]金亞文.初中音樂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王英奎.音樂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開明出版社,2006.


  [3]廖乃雄.音樂教學法[M].北京:人民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

站內(nèi)搜索: 高級搜索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未經(jīng)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wǎng)站備案編號:蘇ICP備08000963號
版權申明:本站文章部分來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留言說明,我們收到后立即刪除或添加版權
建議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瀏覽,QQ:3999112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