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樂欣賞課“劃唱律動”教學的應用
(三)“劃唱律動”使音樂聽覺“面面”俱到
在幾何學中,“面”是“線”移動的軌跡,它有長度跟寬度,但沒有厚度。而在音樂創(chuàng)作里,“面”在具備了長度和寬度的同時,還具備了厚度,比“點”和“線”更能確定“形”的意義。作曲家興德米特曾說:“音樂的美就在音與音的拉力之中。”這種內在有機、外在綜合并隨時間前后推移的音響,在我們大腦里振動和堆積,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音樂感覺。多個殘留在大腦的振動感覺形成的互相關系,就形成了音樂的層次;多個有關系的音樂層次互相聯結,就形成了音樂的內容。
針對音樂“面”的時候,“劃唱律動”結合了指揮的手勢語言,更強調音樂的整體性以及聽覺上的柱式效果,但在劃唱過程中又區(qū)別于指揮手勢。指揮手勢以拍子節(jié)奏為主,有拍點;而“劃唱法”講究線與線之間的拉力關系。由此可見,“劃唱法”更加注重音樂的聽覺效果。針對“劃唱法”的特點在縱向聽覺效果上分為以下兩類。
第一類,以同種類樂器為主旋律演奏的縱向音響效果。一般該種情況,往往在聽覺上更為厚重,用以突出主題,表現恢宏、壯觀的景象。
案例4 《沃爾塔瓦河》(片段)
該作品一開始運用兩支長笛和兩支單簧管為主線,描寫冷暖兩股山泉潺潺流動的音樂形象,雖然在音樂進行中配以小提琴撥弦手法和豎琴的泛音效果,但總的音樂形象還是以“線”為主,但是緊接其后的整個弦樂器加入,配以深沉的律動,音樂層次加厚,兩條小溪匯合成寬廣河流的形象,整個河流平面映入眼簾。在教學中,運用“劃唱法”讓學生從一開始的“線”進入到“面”,音樂的對比加強,感受主旋律的同時體驗弦樂器鋪開的壯觀場景。
第二類,不同樂器種類管弦樂隊經過配器之后,出現色彩斑斕的新音響組合。這種情況下,音樂的聽覺是復合式的,更強調的是音樂織體,這種多聲聽覺對于學生而言有一定難度。作為初中欣賞教學而言,學生能夠初步感知多聲聽覺,初步掌握織體進行是筆者的教學目標,在此類型欣賞教學中,“劃唱律動”的操作需要學生之間配合進行。
案例5 《瑤族舞曲》(片段)
作為一部配器相當豐富的管弦樂作品,織體的色彩感更為強烈,就如一幅色彩斑斕的繪畫作品,需要畫家運用不同的色彩進行描繪勾勒。“劃唱法”就像我們的畫筆,學生通過“畫筆”體驗不同色彩組合效果。因此針對這個作品,筆者首先通過反復聆聽讓學生結合“點、線”的劃唱方式找出織體,用筆記錄不同層次的音響效果圖。
之后在聽的過程中運用合作的方法,分組運用“劃唱律動”中的“劃”來感受不同織體的組合律動。還可在熟練后將“劃唱律動”整個運用到作品拓展環(huán)節(jié),簡單嘗試以“阿卡貝拉”的形式將《瑤族舞曲》劃唱演繹出來。在聲音演唱上模擬樂器音色,加上手部劃動,有聲的織體畫面感由此形成。
柴科夫斯基曾說過:“音樂是上天給人類最偉大的禮物。當我們擁有這份禮物時,如果沒用合適的方法去打開它,那就無法感受到禮物的偉大。”“劃唱律動”就是打開這份禮物的工具之一,它以聽覺的第一反應為媒介,搭建起音樂和心理情感之間溝通的橋梁,用音樂的外在形式作用于內心世界,將抽象的音樂形式用現實的表現方式來呈現,讓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在“劃唱律動”的過程中感受音樂,體驗音樂帶來的快樂,實現美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