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初中音樂管弦類欣賞課教學難題的五重“聽+”教學模式實踐研究
(二)以“聽+ 講”模式,促進師生互動
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音樂欣賞課堂,不僅需要聆聽,更需要師生互動,在教學中利用教師、學生的“雙講”,達到高效的學習效果。
“雙講”主要是欣賞前讓學生去了解作者的生平、作品的音樂結(jié)構(gòu)和創(chuàng)作意圖等。在課堂中學生之間相互分享,教師再加以歸納總結(jié)。如在欣賞《命運交響曲》時,要讓學生了解這首曲子是作曲家一生的寫照,貝多芬的命運是凄涼、坎坷、貧病交加的。但從他的作品中學生可以感受得到貝多芬并沒有被命運所打倒,他對生活還是充滿希望的,最終創(chuàng)作了這部巨作。學生通過欣賞音樂作品,感受到作品蘊含的情感,達到育人的效果。
(三)以“聽+ 演”模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音樂是一門綜合藝術(shù),在音樂的課堂教學中,音樂常常與其他藝術(shù)形式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欣賞音樂作品時,教師要積極地從這些藝術(shù)形式中挖掘音樂要素,剖析教材每一單元的詩、繪畫、舞蹈、電影的內(nèi)容;剖析音樂成分,教師在旁征博引中引導學生將音樂與其他藝術(shù)形式聯(lián)系起來,加強對作品的分析理解。在經(jīng)典作品欣賞中不脫離音樂,有助于學生精準深刻細致地進行賞析,鞏固已掌握的音樂知識,淋漓盡致地把感受“演”出來。所以,教師必須從音樂角度出發(fā),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
比如在組織學生欣賞《雷鳴電閃波爾卡》前,筆者先問學生:“生活中大家都聽過雷聲看到過閃電,誰能用人的聲音模擬一下雷鳴電閃的情形?”學生往往會推薦一位班級中的活躍分子,學生用“咣當”的聲音來模擬后,往往氣氛熱烈。這時教師及時播放《雷鳴電閃波爾卡》的片段,學生聽后會有恍然大悟的感覺,原來音樂是這樣來表達雷鳴電閃的,學生更能夠感受到烏云密布、雷鳴電閃的感覺。在小組合作中,通過交流、演繹,分享“聽+ 演”的終極感受,使學生的學習落地實踐。
(四)以“聽+ 辨”模式,促進學生“音樂耳”更加靈敏
馬克思曾經(jīng)說過,欣賞音樂需要有辨別音律的耳朵。而音樂欣賞課主要是通過聆聽音樂培養(yǎng)學生辨別樂器、作品節(jié)奏、音樂結(jié)構(gòu)、要素細微變化的能力。通過“叫醒”學生的耳朵,讓學生在聆聽時親身感受跳動的音符。
例如在組織學生欣賞《瑤族舞曲》時,欣賞A 主題,仔細聆聽后提問:A 主題在第一部分中出現(xiàn)了幾次,演奏樂器如何變化,樂曲描繪的是什么場景。從哼唱主旋律,到感受小提琴的委婉,如少女翩翩起舞。隨著音樂的進行,氣氛越來越熱烈,管樂突出歡快活潑,整個樂曲推向高潮。
聆聽B 主題,提問:這段樂曲的速度、力度、音樂情景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聆聽C 主題,再次讓學生感受音樂的變化,速度再次變慢,旋律柔和委婉,好像人們在歡歌跳舞后坐在月光下靜靜地交談。
讓學生對比欣賞這三段音樂,充分感受音樂的速度、力度、情緒等方面的變化,通過這些變化來展現(xiàn)不同的音樂情景。
(五)以“聽+ 想”模式,讓學生在音樂的海洋中遨游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想象力推動世界,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在管弦樂欣賞中,應(yīng)不失時機地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想象力,鼓勵學生自由想象,讓學生馳騁在音樂作品中。
在欣賞《卡門序曲》時引導學生想象自己是一個斗牛士,瀟灑地站在場中央,拿著紅斗篷,逗著奔牛,充滿著驚險,耳聽觀眾的歡呼聲。在欣賞《化裝舞會》時引導學生想象自己和舞伴在舞池中央不停地旋轉(zhuǎn),隨著音樂翩翩起舞。讓學生大膽地想并發(fā)表不同見解,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
對于學生的大膽闡述,教師評價要耐心而富于跳脫思維,不僅有指導方向,更要有遠見卓識,讓學生的思維在音樂中碰撞出火花。這對學生來說是思維發(fā)展,對教師來說是累積經(jīng)驗與增強思辨能力。
四、基于課堂觀察的“聽+”教學模式的效果與不足
表2:初中學生學習情況調(diào)查統(tǒng)計
對比表1、2 可知,實施五重“聽+”教學模式一年后,學生從喜歡音樂到懂音樂,欣賞水平提高迅速,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義,具有課堂推廣的價值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