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式”教育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應用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情感最需要的是人與人的交流,音樂教學中只有加強師生各方面的交流,才能引導學生更好地領悟音樂的真諦,那么,音樂教學中,如何展開師生“交流式”教育呢?
一、以情激情,引導參與交流
古語云:“親其師而信其道。”可見教師積極情感是取得理想教學效果的基本條件。只有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始終保持飽滿、高漲的工作熱情面對學生才能激發(fā)學生產生尊敬、喜歡、親近教師的積極情感,并將這種情感內化為動力,同樣以積極的情感、高漲的學習熱情,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如:本校七(五)班,該班學生上課出奇的“靜”,常出現(xiàn)一問三不知,真有種“對牛彈琴”之感,我感到非??鄲?。細分析:是自己對班級不了解,與學生交流不多,故爾沒有調動學生的積極情感,反倒被學生的“靜”所感染,造成“學生積極性差一一老師情緒不好”的惡情循環(huán)。認識到這一點,第二學期我就一改原來精神面貌,積極樂觀地面對學生。第一堂課,我沒上新課,而是有針對性地上了一堂師生相互溝通,相到交流的開學漫談。上課鈴一響,我邊唱《新年好》邊走到學生中間主動與他們握手,我驚喜地發(fā)現(xiàn),許多同學也唱起來,還有同學主動伸手跟我握手。我趁間奏空隙說:“這么久沒見面了,你們過得好嗎?向你的好朋友問聲新年好,好嗎?”一下子教室里沸騰了,同學們紛紛離開位置與同學握手問好。曲子重復了三四遍,同學們才回到座位上,我及時加以鼓勵。接下去的《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我最喜歡的節(jié)目大討論,同學們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有的模仿潘長江表演精彩片斷;有的學起趙本山;還有學生邊唱《吉祥三寶》邊上前跟我握手。教室里笑聲、掌聲、爭論聲一陣接一陣。最后在與老師的心里話中有同學這樣寫:“老師,你笑的樣子真好看。”“今天的音樂課我最喜歡了”。打那以后一(五)班再也不“安靜”了,學生學習積極性高了,學習興趣也濃了。教師如果善于分析學生的心理,并以一顆赤誠的愛心,用積極情感去感染學生,與學生交流定能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情不自禁”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創(chuàng)設交流式課堂結構
傳統(tǒng)的教室是講臺高高在上,與課桌保持距離,這種布置有利于秩序管理,但在形式上就顯示著師生的不平等。心理學研究表明:傳統(tǒng)的教室布置,極易因空間的距離產生師生間心理的距離。因此音樂課有時候可以把座位排成圓形、半圓形,這樣不僅有利于音樂課的多動性,以及學生的視野更清晰,而且同時利于師生間的眼神交流,從而拉近距離。
三、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造更多交流的語言,滿足學生審美需要
首先,創(chuàng)設美的情景。在教學中充分展示教材內容本身的美,通過生動的語言、巧妙的啟發(fā),對歌(樂)曲作精辟的分析或形象的講解,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和熏陶,調動學生的興趣與熱情,自覺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去。再利用多媒體畫面做到音樂美與圖畫美的靈活組合。如學習音樂知識三和弦,我先在大在屏幕上播放一段“黑鴨子”演唱組演唱的《彎彎的月亮》,提醒大家辨聽非常明顯的三個聲部。然后把歌曲的結束音顯示在屏幕上,使學生很自然地走進三弦的世界。
四、在教學內容選擇、安排上注重交流,滿足學生求知需要
求知需要是指學生渴求新知的需要。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在《教育過程》一書中明確指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贊可夫也指出:“要以知識本身吸引學生的學習。”這都表明,在教學中對學生產生影響最重要的東西,莫過于教學內容本身。因此,教學內容與學生求知需要盡可能完善的匹配,要求教師從學生求知需要角度上審視教學內容,進行適當?shù)奶幚怼?/p>
首先,要精心選擇教學內容。雖然我們已經了解現(xiàn)行音樂教材的不足,并進行了教材的修改,推出了音樂新課程的實施,但這也并不意味著新課程教材就符合了學生的客觀需要。在嘗試實施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還是非常需要對教材進行整合的。所以在設計過程中,我就大膽刪補整合教學內容。例如:現(xiàn)代的中學生生活在流行音樂的包圍圈中,從各種媒體中接觸最多的是流行音樂。他們往往是向往古典音樂,卻熱衷流行音樂。根據這一情況我讓學生與我一起選擇一些詞曲均不錯的流行歌曲,比如《祈禱》、《愛的奉獻》、《祝你平安》等。同時還選擇一些流行音樂介紹相關的知識,如欣賞備受學生青睞的周杰倫的《雙截棍》、《龍拳》時,可介紹流行音樂的唱法、饒舌唱法:欣賞beyond、零點、花兒樂隊的音樂時,介紹搖滾唱法,并且擴展開來介紹搖滾樂的歷史、來源及發(fā)展。這樣既可了解不同的唱法,又可以拓寬知識面,真可謂一舉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