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縱向聆聽能力培養(yǎng)的策略探究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擁有良好的聆聽習慣,不僅能獲得情感體驗,還能不斷提高文化素養(yǎng),帶來深層次美的享受。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擁有良好的聆聽習慣呢?筆者遵循音樂聽覺藝術的感知規(guī)律,在初中音樂課堂上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實踐。
表1 課堂觀察:聆聽場景音樂《穿越竹林》
《穿越竹林》是電影《臥虎藏龍》中的一段場景音樂,選自“人音版”音樂教科書七年級下冊。該音樂通過旋律、音色、節(jié)奏等多要素的交織,帶給學生以聽覺的沖擊。筆者通過對擁有不同聽覺習慣的兩個班級進行課堂觀察,發(fā)現(xiàn)學生的感受和表達截然不同(見表1)。
以單線條為主的橫向聆聽模式使學生的聽覺停留在音樂的表層及淺顯的文字表達中,很難用音樂的語言表述內(nèi)心的情感。多維的縱向聆聽使學生關注到多種音樂要素在音樂中的表現(xiàn),讓聽覺更加飽滿,而且在聆聽過程中,學生可以捕捉到使音樂情緒發(fā)生變化的關鍵要素,讓情感的抒發(fā)更具音樂性。
由此可見,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感受音樂的旋律美,還要多方位地引導他們感知節(jié)奏、音色、配器等帶來的音樂美感。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縱向聆聽能力,使他們的音樂聽覺能力達到最大化,能更深入地體驗音樂的內(nèi)在美。以下是筆者在初中音樂教學實踐探索中總結(jié)的關于培養(yǎng)縱向聆聽能力的幾點教學策略。
一、育習慣,從單向思維到多維聽覺的滲入引導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好的習慣是積久養(yǎng)成,而音樂縱向聆聽習慣的培養(yǎng),首先要求教師要樹立意識,并在教學實踐中正確引導學生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縱向思維。
(一)師先行
教師首先要建立起縱向聆聽習慣,特別是在備課時,不能陷入只聆聽旋律的線性思維模式中。在大多數(shù)音樂作品中,旋律是最容易被捕捉到的顯性要素,但旋律背后是否有影響音樂發(fā)展的特殊節(jié)奏或者配器等不容易被察覺到的隱性要素呢?這需要教師自身構(gòu)建音樂縱向聆聽的立體思維模式。
(二)后引導
當教師形成多維聽覺習慣后,需要在課堂中慢慢引導學生,并向?qū)W生拋出直指縱向聆聽的提問,在單向思維基礎上關注音樂的更多層次。如,在“人音版”音樂教科書七年級下冊《賽乃姆》一課的教學中,學生率先聆聽到的音響便是富有維吾爾族特點的旋律。教師通過提問引導,如“是什么樂器用同一種節(jié)奏一直映襯著旋律出現(xiàn)”,便能很快讓學生在聆聽旋律的基礎上進一步關注節(jié)奏、音色等其他要素的作用。
(三)生養(yǎng)成
若學生已初步形成縱向聆聽的意識,教師可以通過同一方式聆聽不同的作品,使學生從單向思維過渡到多維聽覺。長此以往,縱向聆聽的習慣就會逐步養(yǎng)成。
二、尋入口,從單一要素的感知到多層交織的深入體驗
音樂作品的產(chǎn)生過程,必然缺少不了音樂要素的支撐。學生在初步養(yǎng)成縱向聆聽的習慣后,尋找縱向聽覺的切入口就會尤為重要。在一首音樂作品的架構(gòu)中,旋律、節(jié)奏、音色等音樂要素均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功能作用。教師可圍繞這些要素開展課堂活動設計,進行縱向聽覺的深入體驗和能力培養(yǎng)。
(一)旋律可視化
旋律作為音樂作品中的突出要素易被人們所記憶。在初中音樂課程中,很多作品存在兩個或兩個以上有著獨立意義的旋律聲部,它們相互對應、補充,形成復調(diào)型縱向結(jié)構(gòu)。在教學中,教師在遵循聽覺為先的基礎上,可借用圖譜形式將多個旋律性聲部間的縱向結(jié)合關系呈現(xiàn)出來。
在 《御風萬里》 B樂段中,《黃河船夫曲》等四首民歌的旋律貫穿其中,待學生熟悉各個主題旋律后,可將學生分為三組。其中,A組學生隨音樂感受《黃河船夫曲》的主題旋律,當雙簧管第二遍吹奏《黃河船夫曲》的主題旋律時,圓號吹奏的蒙古族民歌《嘎達梅林》旋律以對位的方式穿插進來。此時,B組學生可用手指畫出《嘎達梅林》的旋律線條。
當《黃河船夫曲》的旋律出現(xiàn)在《嘎達梅林》旋律的句尾時,《囊瑪》的曲調(diào)又穿插進來。此時,C組學生可將《囊瑪》的旋律線畫出來,從而在聽覺和視覺上構(gòu)成三個獨立的旋律縱向?qū)ξ坏呐帕薪Y(jié)構(gò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