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德育教育在初中音樂課堂中的滲透
摘要:在新時代新的形勢下,黨的十九大《決定》強調指出要完善立德樹人體制機制,這就要求學校教育勢必以德育為先,這也推動了學科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深入發(fā)展。在學科德育的背景下,音樂學科作為一門藝術類課程,常被忽視,若不加以重視和利用,這將成為學科德育發(fā)展的一大缺失。本文通過觀察音樂課堂實例,對當前音樂學科德育滲透現狀進行分析,依附教學課例,針對其中的一些問題,試圖對在音樂學科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提出建議與策略。
關鍵詞:學科德育;初中音樂;音樂課堂教學;
在傳統(tǒng)觀念中,德育內容大致與文史思品類學科關系密切,由此,德育總是習慣性的被“投放”在諸類學科中,重說教,輕實踐,難以讓學生欣然地接受,所以德育常被人嘲諷“唱高調”。要順利推行德育,推動德育的發(fā)展,就要革新對德育的觀念。隨著德育一體化的推進,筆者真切地感受到德育不能單單局限在文史思品學科中,應把德育工作放在全民教育的前沿和重要位置,拓寬范疇,針對各學科的教學特點,有的放矢的制定德育目標。如音樂學科,因其感染性、貫徹性強的特點,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內容,把口頭化的德育理論轉變?yōu)閷W生主動內化的德育價值觀,形成正確的意識形態(tài)。
一、音樂教育的作用
中國具有悠久的樂教傳統(tǒng),縱觀源遠流長的中國音樂教育史,音樂更多的承載了道德教化的作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音樂思想是我國封建社會音樂思想發(fā)展的源泉,各學派的代表人物傳播著不同的見解,呈現出百家爭鳴的局面。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孔子曾曰“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強調音樂的社會政治功能,認為音樂是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和道德風尚的重要手段。孟子繼承了孔子對音樂的看法,認為“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高度評價了音樂的作用。音樂經過長時間的歷史積淀,終于在大唐盛世噴薄而出,詩人白居易就曾說道“音聲之道,與政通矣”。到了近代的維新派代表人物康有為曾在《大同書》中指出“歌詩說教,以輔翼其德,涵養(yǎng)其性”,不難發(fā)現音樂所起的教化作用越發(fā)明顯。當中華民族面臨危難存亡之際,踴躍了一大批如黃自、聶耳、賀綠汀等愛家報國的音樂家,他們抓住每一個跳動的音符去激勵人心,用每一條鏗鏘有力的旋律去擊垮敵人的防線。黃自的《抗敵歌》、聶耳的《義勇軍進行曲》、賀綠汀的《游擊隊歌》等都激勵著中華人民奮勇抗敵,強大抗戰(zhàn)的信念。通過音樂的感染熏陶,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心靈,培養(yǎng)自身涵養(yǎng),發(fā)揮道德教化的功效。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教育水平的逐步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音樂教育,并把先進的教育理念帶進音樂課堂,這使得音樂教育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也助推著德育教育在音樂課堂中的滲透。音樂作為一門感染性強、靈動且具彈性的學科,蘊藏著豐富的情感和思想涵養(yǎng),學生能夠在音樂熏陶下得到情感的共鳴,老師則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曉之于理,動之于情,感之于心,導之于行”,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培養(yǎng)學生的勵志態(tài)度、改善學生的人品與情感、增強學生的團結協(xié)作精神,形成正確的思想政治意識形態(tài)。
二、初中音樂學科德育教育所面臨的問題
當下的音樂教材內容,在選曲上大多偏重于體現愛國主義精神、團結合作精神、勞動精神、不屈不撓奮斗精神等高尚精神品質的音樂,只要教師正確引導就很容易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但是,就目前音樂教育而言,仍存在諸多問題。
(一)缺乏音樂教育的認知
作為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教育以其本身所具有的美育價值,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追求人格全面平衡發(fā)展等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初中作為學生學習生涯的一個重要階段,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絕大部分學校、教師、家長乃至學生對學習的思想觀念仍抱殘守缺,以“分”定人,把學習與考試分數作為衡量學生是否優(yōu)秀的標準,出于功利意識的作祟,部分學生家長認為音樂教育與考試分數無關,與考入高中的關系不大,時間應該是用來各科文化知識的學習,音樂課無非是欣賞與歌唱,情愿在教室里自習。如此,音樂教育在學校教育中“小三門”的副課地位安如磐石,隨意改動要課的現象也屢見不鮮。學生及家長對音樂教育缺乏正確的認識也是導致音樂教育難以發(fā)展,德育教育難以滲透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缺乏思想的深度
教師自身的專業(yè)能力與綜合素養(yǎng),會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質量與學生的學習情況,部分教師未能從學生的整體素質發(fā)展上去看待教育,未能將音樂教育與德育教育緊密配合,將德育教育看成是與己無關的“政治任務”,只是將音樂教育作為單純的審美教育,而德育教育目標因此被忽略,使審美教育失去了其應有的思想深入與感化力度。受這種錯誤理念的影響,會弱化音樂的凈化作用,使得初中音樂課堂具有明顯的娛樂化特征與去德育化特征。再者因長期的應試教育導致大部分教師無法突破傳統(tǒng)的音樂教學形式,更多關注的是理論知識的講授、識譜唱譜能力的訓練以及練聲歌唱的技巧,教學內容過于枯燥不夠延展性或過于注重課堂氛圍華麗而無實質性,三維目標中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也只存在于教案中,束之高閣,忽略了通過教材去拓寬德育功效。
(三)缺乏德育滲透的方式
大部分教師未受過學科德育的相關培訓,未能準確掌握將德育教育滲透進音樂教育的方式方法,對貫徹德育教育也無從下手,再者受傳統(tǒng)教育理念的影響,會讓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輕體驗、重形式,造成德育教育模式單一化、固定化,導致課堂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相脫節(jié),在這樣的音樂課堂中,學生從主體轉為被動,原本一節(jié)共情的音樂課,在滲入不成熟的德育教育方法后,學生不僅得不到真正有效的學科德育教育,還讓音樂課變得不倫不類,由此產生了音樂教育與德育教育的斷層。
(四)學生基礎能力受限
學生自身的音樂素養(yǎng),也是制約德育教育在初中音樂課堂滲透的重要因素。因學生的綜合能力參差不齊,對于音樂情感與審美的能力十分有限,在課堂中直接影響了教學的進展。在習慣了簡單的音樂教學模式后,若要使其深入學習基礎樂理知識、賞析音樂作品,必定會喪失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無法滿足實際發(fā)展的需求,制約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影響音樂課堂教學質量與學習效率。
三、音樂課堂中貫徹學科德育教育的策略
(一)加強教師的自身素養(yǎng),轉變傳統(tǒng)教育理念
受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影響,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過于注重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習慣性將教學重點放在基礎知識的講解上,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亦是如此。教師培養(yǎng)學生唱歌能力的過程中,并沒有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根據已有的知識向外進行拓展,制約學生音樂能力的發(fā)展。再者,由于初中生缺乏自我學習的意識和綜合學習的能力,無論是專業(yè)美育,還是兼而有之的德育,都需要教師具備扎實的專業(yè)知識與技能,科學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有針對性地去設計教學內容,突破傳統(tǒng)音樂教學存在的不足,以過硬的業(yè)務素質開展音樂教學,以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策略和教學理念引導學生,提高音樂教學成效。只有不斷提高初中音樂教師的政治素質、專業(yè)素質、敬業(yè)精神,才能實現音樂課堂中德育教育的滲透。教師在實際課堂教學中還要以自己對音樂的熱忱、對音樂教育事業(yè)的敬業(yè)精神去感染和啟發(fā)教育學生,引導學生感悟音樂作品背后的社會功能和塑造三觀的價值,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德育教育。